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探访涿州临时安置点:生活物资较充足,但急需满足用电需求

来源:羊城派    编审:    发布时间:2023-08-04 02:21:59

受到连续强降雨和上游洪水过境影响,河北涿州防汛形势严峻。涿州市码头镇的39个村都受到水灾影响,截至8月3日16时,码头镇已有23000多人被成功救出并安置在涿州市第三中学、涿州职教中心、涿州市第二中学等15个集中安置点。8月3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访了其中三个安置点,目前,安置点内的受灾群众情绪较为稳定,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保障,有群众告诉记者,他们还收到过志愿者送来的西瓜,但有安置点仍急需发电机、充电宝等设备满足用电需求。

职教中心安置点:生活用品满足生活所需,急需发电机等满足用电需求

据安置点负责人介绍,涿州职教中心安置点从7月31日开始接收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已陆续接收4000余人,目前安置点内有2600余人。


(资料图)

傍晚5时许,记者来到涿州职教中心了解到,目前职教中心主要有一到五号宿舍楼供受灾群众住宿使用,此外还有一座食堂提供餐食,一座仓库接受捐赠物资。

在1号宿舍楼,来自卢家场村的56岁的屈大哥和自己的老婆、大哥、弟弟以及母亲住在同一间宿舍里。他们是8月1日下午因洪水进村而紧急撤离的。当洪水漫过他们的脚脖子时,他们决定马上背着94岁的母亲撤离。

在安置点安顿下来后,他们很快领到了免费的洗漱用具,每顿饭可以去饭堂吃,还有志愿者定期来关心他们的生活,有时甚至送来西瓜。但屈大哥仍最想念自己的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退水,我想回到家里生活。”

在3号楼,记者遇见了贺兰(化名)一家五口,他们和邻居三人共睡一间宿舍。两家老人正蹲在地上翻拣安置点提供的旧衣物,“好东西,有用的,至少有一套换洗衣物。”8月1日晚上,贺兰和家人从码头镇码头村的家中撤出时,一楼的水已经漫到腰部,他们什么都没来得及带。贺兰一家先坐船、再坐铲车、最后乘大巴才辗转来到安置点。住下来后,贺兰整夜睡不着觉,她盘算着家里的损失,“冰箱、彩电、电脑……哪样不得几千块啊。”贺兰的婆婆提到,他们家的房子是去年11月新建的,建造费用40万,一家人攒了很久。如今这座三层小楼正泡在水里。房间里的空气很闷,只有贺兰8岁的儿子在屋外玩闹的笑声传来。

在五号楼4层的过道里,记者看到一张醒目的公告:“每人15分钟充电,互相谦让”。公告下的地面上,各式手机、充电器和数据线交织在一起——4层的所有受灾群众,都只能在这里牵线充电。

五号楼的负责人是涿州职教中心的工会主席。他告诉记者,每栋安置受灾群众的宿舍楼都安排了一位学校领导统筹管理工作。目前五号楼入住了近550名受灾群众,“基本上住满了”。为何目前宿舍楼用电紧缺?他解释称,学校本不允许住宿学生携带手机,房间里的插座都是没电的。目前只能临时在楼道拉电,供大家共用。他坦言,目前存在一定用电压力。

记者来到食堂时正值饭点,今天食堂供应花菜肉丁和茄子。今年50岁的刘军(化名)正在扒饭,他打着赤膊,只套了一件志愿者的马甲。在外忙了一天,刘军饿坏了,他边吃边告诉记者,自己一天干了四份活——上午在门口维持进出车辆秩序,中午在食堂收拾餐具,下午去帮忙登记捐献的衣物,晚饭前又去帮忙卸车。“我们什么活儿都能干,哪里有需要就补上。”

前几日,刘军和同事一直被困在胶带厂大楼顶层的办公室。昨天中午他才被救援队救出,随后被安置到职教中心。在昨日下午简单安排后,今天刘军就开始做志愿工作。他一直向记者念叨救他出来的那位救援队员,“刚在秦皇岛干了一天一夜,没合眼就赶来涿州救我们。我还年轻力壮,应该也出自己的这份力。”

在被临时用作仓库的学思楼门口,堆积的瓶装水和泡面等物资已经接近1层楼高。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运卡车在楼前排成长龙,一眼望不到边,志愿者逐个登记后,将物资接收入库。

王梦(化名)是来自涿州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她负责登记救援队的物资需求,再与仓库对接。王梦介绍,志愿者们采取24小时轮班制,保证物资在仓库和一线救援队间的传递昼夜不歇。“今天进来的卡车至少有100多辆。”自上午值班到夜间,王梦没见门口的卡车长龙断过。

记者向多名工作人员了解到,目前涿州职教中心安置点内的饮用水、面包、泡面等生活用品已经可以满足受灾群众生活所需,目前急需充电器、充电宝、发电机等物资满足用电需求,也急需马达、救生艇等装备支援一线救援队伍。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群众表示“睡觉稳定了,生活方面也挺好”

记者来到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受灾群众安置点时,附近乡镇受灾群众正在排队进行登记,安置点内的志愿者正在为受灾群众分发由应急管理部门提供的被褥等生活用品。

据安置点负责人介绍,该安置点从7月31日开始接收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已陆续接收4000余人,目前安置点内有2600余人。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后续还将继续进行消杀和医疗物资的保障,由应急管理部调拨的家庭应急包等中央救灾物资正在配发到受灾群众手中。

码头村的孙银生大爷已在涿州市职教中心安置点生活了3天,他坐在铺好新被褥的床上说:“睡觉也稳定了,生活方面也都挺好!”孙大爷介绍,安置点这两天发放了面包、牛奶、火腿肠等食物,一天三顿都能保障。3日,职教中心安置点开放了食堂为受灾群众提供正餐,准备了米饭、馒头、炖菜等食物,午饭时大家已在食堂里排队等待。卢家场村的张超和父母一起在食堂吃午饭,“有主食、有炖菜,都是免费提供的”。

涿州市第三中学:位置稍显拥挤,最高峰时安置了近7000人

自7月31日起,涿州市第三中学便被作为码头镇抗洪指挥部和转移居民的临时安置点。涿州三中安置点负责人告诉记者,三中内安置的居民数量最高峰达到了6000-7000人,而到8月3日,只余4000-5000人。“少的这部分居民有的是自行转移了,有的是被家里人接到北京等周边城市。”该负责人说。

在实地探访中,记者发现除了涿州三中原有的宿舍区外,该中学教学楼的课室也已经全部被改为居民的居住空间。大家将课桌一拼便是一张床,桌子不够便将被褥铺在地上。但即使如此,仍存在空间紧缺的情况,部分老人用纸板打底,便在教学区走廊中构建起了自己的一片安身之地。“但是被褥都是各自村里提供的,实在没有,门口10元也能买一套。”8月2日转移到涿州三中的张女士说。根据公开数据,记者发现,该校2019年所容纳的学生与教职工总数仅为2660人,是目前安置人数的一半。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涿州三中每日提供两餐,第一餐早上8点开始,第二餐下午3点开始。“今天吃的是香肠鸡蛋,昨天是花菜五花肉,大家吃的都一样,不够就再去排队添,我每次都吃不完。”居住在附近村落的三中学生们也是此次涿州受灾过程中第一批被安置在三中的居民,目前他们大多成为安置点志愿者中的一员,“菜品是没有平时学校饭堂丰富,但是一定管饱啊,只是很多人不想排长队。”

在涿州三中的运动场上,被转移的群众或在草地上三两聚坐,或在吃完晚饭后相约一场消食篮球赛,或只是单纯地围着操场散步,在涿州遭遇洪水的第4天,拥有同样遭遇的他们相处起来显得格外融洽。

码头镇码头村的村长白学镇在参与救援的第一天,便把嗓子喊哑了,因此在回答记者问题时显得有些费力。他介绍,码头村平时的常住人口有六千人左右,目前除了因住在村内高楼层,不想撤离的六百余位居民外,剩余五千余群众已全部转移到临时安置点或其他地区。“截至目前,我们村一例人身事故都没有发生,全部安全安置或转移。”白学镇说,“在知道我们目前缺水、方便面、应急药品之后,今天我们还收到了社会各界捐赠的两百多件矿泉水和很多方便面,非常感谢大家。”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统筹 | 温建敏 郑晓燕执行统筹 | 罗清峣文、图 | 王隽杰 刘克洪 王莉 谭洁文 罗清峣 实习生张永奇责编 | 张齐 李妹妍

标签: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

Copyright @2008-2018 名企时报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9 9 2 5 8 3 5@qq.com
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