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金融 物流 汽车 国企 财经 公司 环保 能源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以价换量效果不及预期,威高股份(01066)何时跳出估值困境?

来源:智通财经    编审:    发布时间:2023-08-10 17:04:10

去年9月27日,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公布了拟中选结果,此次集采共有171家企业参与,152家拟中选,中选率达89%,平均降价幅度达84%。

这是继心脏支架、人工关节后,国家组织开展的第三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今年5月,山东、湖南、江西等地陆续落地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骨科脊柱类中选结果。对于第三批医用耗材集采,市场此前对其的定义为“温和集采”,在于相较此前的心脏支架集采93%的平均降幅,此次降价幅度相对较小,也导致结果公布后,AH两地多家耗材企业股价集体上涨。


【资料图】

但在威高股份(01066)发布的2023年半年报盈警中却提到,集采带来的销量增长似乎并没有抵销产品单价降低带来的利润损失。公司预期今年上半年的收入为69亿元,较去年同期收入71亿元下跌1-5%;纯利录得约12亿元,较去年同期纯利约14亿元下跌14-19%。

从业绩来看集采影响

骨科耗材价格高、用量大,其集采覆盖品类、降价幅度遥遥领先,是带量采购的长期热点。

目前我国骨科医疗器械主流品类基本已被国采或大部分省份覆盖。其中脊柱、人工关节先后完成国家级集采,创伤类耗材集采已由河南12省、京津冀17省联盟集采覆盖,运动医学带线锚钉也被纳入北京市集采计划中。

例如2021年的骨科关节国采中,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平均价格分别从3.5万元和3.2万元下降到7000元和5000元,平均降价82%;2022年骨科脊柱国采中,中选的胸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椎体成形手术耗材价格大跳水,整体产品平均降幅达84%。

虽然骨科耗材集采产品价格降幅明显,但对于处在国产龙头地位的威高骨科而言,通过集采以价换量也是不错的选择。从威高骨科此前披露的2022年年报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在骨科各领域集采过后,脊柱领域方面,公司旗下威高骨科、威高亚华、威高海星三个脊柱品牌和明德生物一个骨水泥品牌,合计报量约14.1万台为行业第一,并且公司参与报量的所有产品全部中标,首年采购需求量总计12.7万套;

在创伤领域,威高骨科、威高海星、健力邦德三个创伤品牌合计报量约26.6万台,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而在关节领域,2022年3月起各省陆续执行2021年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结果,威高亚华、威高海星两个关节品牌合计手术需求量约5.2万台,占全国集采需求量9%,较集采前手术量提升36.8%。2022年集采中,威高骨科实现全产线中产品覆盖超3500家终端医疗机构,公司市场占有率和客户覆盖率均较集采前大幅提升。

可以看到,若按此前的集采中标量算,威高股份在骨科耗材业务上的表现并不差。

但在另一方面,根据威高骨科的2022年报,其总营收为18.48亿元,同比下降14.18%,收入下降原因则在于受集采影响,大业务板块销售收入同比均有下滑。其中,脊柱业务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3.1%;关节业务销售收入同比下降4.85%;创伤业务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1.57%。且公司推断,后两大业务收入下滑主要系产品价格下降所致。

此前威高骨科曾表示,随着脊柱骨科植入耗材集采在各个省份陆续执行,今年一季度手术量或增长明显。

但从目前一季度的业绩表现来看,此前公司对于一季度的销售增长或许过于乐观。不过,考虑到目前国内较疫情前生产供货已稳定恢复,集采带来的放量逻辑仍有望在今年后续兑现。

股价何时反弹

结合宏观政策来看,此前市场对集采的悲观预期一直是压制板块行情的核心因素。不过市场对器械集采已有充分预期,且脊柱集采、电生理集采、冠脉支架集采续约都再次表明,集采是在保证临床效果的前提下,压缩渠道费用,给予生产企业合理利润。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从2014年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实行以来,2014-2022年共有134个创新器械获批,其中2021年获批创新器械数量创新高,单年获批数量达到35项高于上年的26项。截至今年8月末,国内合计共有176个创新器械获批,其中2022年获批数达42项,已超2021年全年。

也就是说,在医疗新基建持续保持高景气的背景下,对于创新器械来说,今年或仍是采购高峰。只是,由于去年同期疫情相关产品的销售基数较高,才影响了威高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速。

不过现在市场更在乎威高股份的股价何时反弹。智通财经APP了解到,今年5月国家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结果公布后,公司股价便一路下滑。8月10日盘中,公司股价下探至今年新低8.48港元,较4月区间高点14.18港元,累计下跌40.2%。

结合2022年财报能够看到,去年除了骨科产品,威高股份的其他业务收入基本都实现了同比正增长,因而决定威高股份股价增长的关键或许仍在骨科耗材。

实际上此前的几次集采对骨科耗材公司短期收入利润的带来影响,市场或早有预期。

财通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指出,若直接与集采前挂网价相比,实际降幅较集采前挂网价下降约80%。对于脊柱耗材企业来说,脊柱国采依然会“伤筋动骨”。

例如,在“单独用颈椎融合器”的招标中,威高骨科的报价为2489元/件;而根据公司招股书,该产品对第三方的出厂价为3615元/件。显而易见,此次脊柱耗材国采降价,直接影响了威高部分产品的出厂价,进而在短期内影响了其利润空间。

但从长期来看,国产替代逻辑会进一步推高国产耗材的市场增量。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我国骨科耗材国产份额在骨科耗材各个领域均有明显提升。按照国产化率从高到低排序,创伤、脊柱、关节领域在2020年国产化率已达到72%、54%、47%,对比2018年分别提升4%、15%、20%,进口替代进度显著且仍有提升空间。

以3-5年的时间来看,集采对于产品体系丰富、技术实力雄厚的国产巨头企业来说仍是一大机遇,除了市场需求将带来更多增量外,未来整个行业的国产替代也将有望加速,从而带动股价反弹。

标签:

精彩推送

最火资讯

Copyright @2008-2018 名企时报网 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9 9 2 5 8 3 5@qq.com
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